在一家上市医药企业实习时,面对54个互不相通的系统、3万多张“无主”的数据表格,华东师范大学的“00后”学子杨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“数据迷宫”的震撼。这份始于2020年的实习经历,不仅点燃了他创业的火花,更为他开启了一段特殊的学术gap year(空缺年),用AI工具为企业点亮“数据矿脉”——杨韬2023年获得保研后,暂缓学业投身创业,今年9月他即将返校继续学业。
54个系统与3万张表格的困惑
“那感觉就像走进一座巨大的、无人管理的仓库,里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表格,却没有一张目录清单。”杨韬回忆起初企业与医院合作项目时的情景,依然印象深刻。“医疗数据散落在各个‘角落’,价值难以挖掘。连自己到底拥有什么‘数据矿藏’都搞不清楚,谈何利用?”这一困惑成了他创业最原始的驱动力。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发:数据探查是数据应用的“地基工程”,“能不能把耗时耗力、动辄需要上百人花上百天的‘人工翻矿’,变成高效精准的‘智能扫描’?”,并催生了后来的“沐数一下”。
然而,创业的想法并非一蹴而就。最初,杨韬只是拉着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,利用课余时间在宿舍、图书馆角落里“捣鼓”。没有办公室,宿舍的书桌和校园咖啡厅就是他们的“作战指挥部”。“我们几人会挤在宿舍里调试代码到凌晨,熄灯了还抹黑作战。”杨韬笑着说,那是他们最初的“创业基地”。
但是,他们的目标始终很明确:开发一个工具,能让企业无需将海量数据搬来搬去,也就是“数据不出库”,就能快速探查清楚自己数据的“家底”,尤其是解决不同数据表中字段含义模糊、难以关联匹配的关键痛点。
技术“破壁”:让构想迎来首个付费客户
随着深入调研,杨韬发现,伴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,数据探查市场规模已达百亿且持续增长,但现有方案存在明显短板。调研显示,传统“数据中台”要求企业迁移、存储全部数据,需百万成本与至少六个月周期,如同“先挖整座山找矿”,与企业“先探矿脉再开采”的需求本末倒置。
从纸上蓝图到真正可用的产品,技术难关是横在面前的第一道坎。杨韬团队的核心创新在于“多源数据一键探查”和“自学习智能关联”。为了攻克“字段关联”这个业界难题,他们尝试了无数种算法模型,失败了就推倒重来。“那段时间,电脑屏幕几乎24小时亮着,外卖盒子堆成了小山。”团队成员回忆,为了验证一个关键模块的效果,他们曾连续熬了几个通宵。
转机出现在2022年。经过无数次迭代和内部测试,“沐数一下”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愿意付费尝试的企业客户——一家同样面临数据整合困境的医疗科技公司。虽然合同金额不大,不到10万,但对这支学生团队而言,意义非凡。“签下合同那天,我们几个人激动地击掌欢呼,感觉所有的努力都值了。”这第一单,不仅验证了市场需求,更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信心。
学业与事业的“岔路口”:保研还是创业?
随着产品逐渐成熟,市场反馈积极,公司业务在2023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。然而,已升入大四的杨韬,也同时收到了学校的保研资格通知。一份是保研录取通知书,另一份是新签的订单确认函,站在“岔路口”的杨韬犹豫了:究竟是抓住触手可及的学术深造机遇,还是在AI与数字化革命浪潮中推开行业变革窗口?
“50年前比尔·盖茨投身PC革命,20年前王兴拥抱互联网浪潮,他们都在技术变革的关键期,选择躬身入局而非观望。”前辈们的选择给了他启示。经过与家人、导师的反复沟通和慎重权衡,杨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暂停学业,全身心投入创业。而导师的话也给予了他莫大的信心:时代的技术变革窗口不会为任何人停留,而当下正是数据价值爆发的关键期,年轻人去拼去闯吧!
暂缓学业后的杨韬,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技术攻坚和产品打磨上。团队也从最初的“实验室游击队”,吸纳了来自跨国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大厂的精英并逐渐壮大。他们的产品像一盏“智能探矿灯”,帮助企业快速摸清数据底数、理清关联关系,让原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完成的数据摸底工作,缩短至一两天。客户范围也从最初的医疗领域,扩展到了制造业、零售等多个行业。
公司团队
更让杨韬欣慰的是,公司通过与母校华东师大等多所高校共建实践基地,已经直接带动了19位学弟学妹就业。“看着产品真正帮企业解决了痛点,看到团队一起成长,这种成就感很特别。”杨韬说,虽然离开了课堂,但创业本身就是一个更广阔、更复杂的课堂。
从3万多张表格的“数据迷宫”起步,到如今为全国200多家企业照亮“数据矿藏”,累积营收达2000万元券商按月配资,2025上半年营业额突破700万元,杨韬和他的“沐数一下”团队的“探矿”才刚刚开始。
五五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